阿凱(化名)正在開發一款App,他的 App 能把使用者的文字轉成專業摘要。某次測試,他把「Gemini API Key」直接放在前端程式碼(方便測試),推到測試環境後忘了移除。隔天,信箱跳出一封來自雲端提供商的帳單通知:短短 48 小時內出現大量請求與計費——這是阿凱的惡夢,也是真實世界會發生的事。
這個事件不是要嚇人,而是要讓你從一個具體例子出發,理解「怎麼拿到 Gemini API」和「怎麼安全、經濟地用」。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,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資訊,來看看Gemini API的攻略!
如果你是個人或小團隊,最快的方法是到 Google AI Studio 或 Google 的 Gemini 開發者頁面註冊,申請 Developer API Key。若是企業或需要在 Google Cloud 建置商業級整合,則在 Google Cloud Console 建專案、啟用 Gemini/Generative AI API,並建立 API key 或以服務帳戶(service account)進行身份驗證。快速上手與範例程式碼都在官方文件。
Google 提供官方 SDK(例如 google-genai for Python)與 REST API,可以用於快速呼叫模型(例如 gemini-2.5-flash 等型號)。官方 Quickstart 與範例請參考官方文件來建立第一個請求。
預設有免費額度(視官方政策變動),但要啟用更高配額或付費功能,需在 Google Cloud 開啟 Billing 並綁定支付方式。開發前務必先了解免費額度與付費制度。
Gemini API 的付費核心是「Token 計價」。高額帳單的出現,往往是因為「高單價模型」與「大流量」的組合。
| 計費要素 | 說明與成本小心建議 |
| 基礎模型單價 |
模型選擇即成本控制: |
| Token 計價機制 |
費用包含 輸入 (Prompt)、輸出 (Response) Token 數,以及 思維 Token (Thinking Tokens)。上下文越長,輸入成本越高。 |
| 特定功能額外計價 |
使用 Grounding (連結 Google 搜尋)、長上下文 (例如超過 200K Tokens)、語音/影像輸入、Context Caching (快取) 都會有不同的計費標準。 |
| Context Caching |
雖然儲存快取本身有計費,但對於重複使用相同長文件作為上下文的應用,快取能大幅減少每次請求的輸入 Token 數,從而降低總體成本。 |
1. 把 API 金鑰放在前端(或公開 repo)→ 立即不得行!
應把金鑰放在後端伺服器或使用服務帳戶來簽章請求,前端絕不可直接暴露。若必須在前端做輕量驗證,應用後端作代理(proxy)或短期 token。官方文件強調要把金鑰當作密碼保護。
2. 沒有設定金鑰使用限制(HTTP 來源、IP、API 限制)→ 風險大增
在雲端控制台設定 API key restriction(只允許特定網址、IP、或特定 API),減少被他人盜用的風險。Google Cloud 提供管理與限制 API keys 的頁面教學。
3. 無速率限制與配額控管 → 一個殭屍腳本可能把你燒掉
在你自己的後端實作 per-user 與全域速率限制(rate limiting)、每日或每月配額。也可在 Google Cloud 的 API 控制台設定 capping,以避免帳單失控。
4. 不監控成本、不設預算告警 → 帳單到貨才知道
啟用雲端預算(billing budget)與告警(alerts),設定低門檻的通知(例如 10%、30%),並將「異常流量偵測」設為自動聯絡人。官方 Billing 文件提供相關操作步驟。
5. 未估算單次請求成本 → 亂用高成本功能
不同功能(語音/影像/grounding)價格差距很大。上線前先模擬常見案例,估算每 1,000 次請求或每 1,000,000 tokens 的費用,將其加入商業模型(pricing model)中。
估算成本第一步是對API使用的工作負載進行模擬與紀錄,包括以下指標:
平均輸入長度(tokens數)
預期回傳長度(生成tokens數)
每日活躍用戶(DAU)
每位用戶的平均請求次數
這些數據能精確揭示API請求規模與頻率,為成本預測奠定基礎。
依據Google Gemini API等官方定價模式計算預估費用,主要計費以tokens(輸入+輸出)為基礎,部分方案也參照每次請求單價,並涵蓋Context Caching等節省機制。需模擬「最壞情境」以避免成本意外暴增,諸如大量請求與長回應情況等,提升成本控制的準確度。
利用Google Cloud Billing的預算功能,設定預算值並啟用Email、Slack等多通路通知,確保在消費接近預算限額時能即時警示。此外,結合自動化腳本,能在阈值超過時自動調整API調用速率,甚至關閉API,防止支出失控。
持續監控API請求數、token數及費用指標,使用Google Cloud Monitoring(Stackdriver)建立可視化監控看板,並設定異常流量偵測與快訊規則,快速回應非預期流量和成本變動,提升運營安全性與效能。
先把金鑰撤銷(Rotate / Delete)並產生新密鑰。不要嘗試只「改程式」——先斷掉濫用來源。
關閉或暫停計費(若平台支援),同時啟動額度上限(capping)以阻止進一步費用產生。
檢查日誌找出濫用來源(IP、User-Agent、時間軸),判斷是惡意腳本還是真實使用量暴增。
若需要和雲端供應商談判(申請帳單爭議或折扣),準備好日誌與證據說明這是外洩濫用。部分情況下供應商會考慮調整,但不可期待完全豁免。
後續:補強金鑰管理、實作速率限制與更嚴格的金鑰限制(HTTP referrer / IP / API 限制),並把事故過程寫成公司的 SOP。
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,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。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,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,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,梳理出關鍵資訊,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!